Friday, September 19, 2008

返家

上週六颱風天,搭著高鐵返家。一週的時間,在平凡規律的生活中,過得特別快,轉眼又是一個新的週末,不一樣的是下禮拜便要回歸工作崗位,在台北生活。

抽了一天,到屏東看看許久沒見的外婆,印象中身體勇健的外婆,膝蓋也在歲月的流逝中不復當年勇。不方便到處趴趴走、串門子的外婆,一個人待在家靜養,想必很無聊吧。

照哥跟珠姐不用說,肯定也是希望我們多回去,雖然總是嘴裡碎碎唸著交通費貴,沒事不用常回來﹍

應該是高中時打定主意要上台北唸書的。唸完大學後,打算退伍後在台北工作發展。不知不覺中,在台北的生活已經佔了人生的十年有餘。

台北有比較好嗎?改天再來回答這個問題。

不過,有看過我在墾丁天氣晴海角七號的人,都會知道台北並不是人待的好地方。是不覺得台北有敗壞到如此地步,但是我知道故鄉始終有我最在乎跟重要的家人。

沒事多回家,多回家,多回家,多回家﹍

Tuesday, August 19, 2008

棒球與黑黨

這幾天最大的新聞有兩個。

一個是中華奧運成棒代表隊,表現不如多數人預期,網路、媒體上一堆謾罵聲。

在輸給中國隊後,連棒球國殤、國恥日出現了。搞不懂那麼多國際比賽才出現,號稱是中華隊的球迷,其實對棒球運動的關心,大抵就只是今天贏了誰,明天搶下哪一勝,結束後就消失不見的傢伙,真不知憑哪一點可以如此狗血淋頭的指責。一堆媒體與號稱球評的傢伙,更多數都是以結果論來鬼扯蛋,贏了就奇蒙子爽,說教練調度佳、球員表現棒,輸了就開始探討哪邊要檢討、哪邊戰術錯誤,哪顆球守備判斷失誤等﹍。說穿了,一堆都是在於妄想抒發個人的悲憤,也凸顯了自身的無知跟可悲。

大多數人何時曾捫心自問,我們究竟為台灣棒球做過什麼?有沒看過那些熱愛棒球的小孩們打球的環境跟設備?有沒看過那些退休後的棒球員下半輩子的人生?

大家應該要感謝在台灣社會亂象頻生的現在,能有如此一支球隊肩負著眾人的理想也為自己的夢想在努力著。看多了那些政治上的新聞笑話,棒球帶給我們的著實更多於實際上看到的分數與輸贏。

另一個大新聞,就是ㄚ扁的洗錢風波。這個也有很多感觸,不過,算了,多數媒體終於抓到如此大的話柄,笑話跟故事就讓他們去說了。

最後,感想簡單說說,這下子,果真青出於藍更勝於藍,誠摯建議藍綠兩黨可以考慮合併成黑黨,真正一黨獨大,反正大家也有共識,以後選舉可以關起門來喬一喬,利益分配好,省下選舉動員、造勢費用,人民也樂得耳根清淨,算響應節能減碳,也是功德一件。

還有,是的,這一篇要大聲一點。

Wednesday, July 30, 2008

一輩子的靠山

在爸媽眼中,我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。相對的,在我們眼中,爸媽則是我們永遠的靠山。

時光飛逝,我們終會忿忿不平地嚷著我們已經長大,於此同時,別忘了爸媽也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年華老去。

Saturday, July 26, 2008

Mei Melançon


最近在 MSN 上貼了張照片,引起許多人的詢問,好奇她是誰。(果然美女是引人注目的﹍果然男人是 @#!%X﹍)

其實這是在《恐怖解剖室》這部電影中發現的東方面孔的演員。是片中的配角,飾演多位病理解剖醫生的一員。不過對我而言,她就是女主角了。

Meiling Melançon (also known as Mei Melançon)

後來上網 google 一下,發現其實她也參與了不少電影,也曾在 CSI 某集中露臉。

Sunday, June 15, 2008

十三號星期五

不記得多久前也有過十三號遇到星期五的情況,昨兒個,就是六月十三日,星期五。

以往拿到新一年的年曆時,除了看看特定的節目跟連續假期外,也會找找十三號星期五的日子。不過這次打上這個標題並不是想討論這個日子,其實是許久未到這裡,想來留個記錄罷了。

感覺在專案被暫停後,忙碌的感覺一點都沒有減少,事情也有增無減,做得無力,卻又無能為力。

好快,今年過一半了。有空,再來幫 glog 加個新專欄好了。

Saturday, April 26, 2008

最近幹了啥

1.
參加許多訓練課程,從一兩個小時到兩天的課程都有,大都跟工作相關的,差別只在於使用上的程度不同。另外就是每週固定兩天晚間的課程,沒想到不喜上課的自己會選擇把一週兩個晚上、三個多月的課程排進自己今年的計畫中。

2.
上課時間一多,其實工作的處理效率就大幅降低,渾渾噩噩過了一週。

3.
打從上次知道北市圖提供線上預約及分館取書服務後,陸陸續續看了不少閒書,最大宗是日本推理小說,尤其是宮部美幸跟石田衣良的作品。

4.
開始了強化身體的運動,也就是定期去健身房動一動。年紀大了,運動是需要的,唉﹍

5.
七月後要給自己一個長假。

Saturday, April 12, 2008

Three cups of Tea

在《三杯茶》故事,可以看到如此多為著理想而努力的人們。

故事由 Greg Mortenson 開啟,把教育帶入了世人眼中貧窮與偏僻的化外之地。這股想去做點什麼的念頭,動念之初或許僅如同星星之火般微小,但持續多年的努力與實踐卻成就了造亮無數中亞孩童的燈塔。

在 Greg Mortenson 堅持的行動下,國家利益、種族歧視,甚至宗教信仰等現實環境的種種問題,都顯得微不足道,仇恨與對立,也在這改變的力量中被消弭於無形。我們可以清楚看到,信念,是成就的動力,付出,也不在於擁有的多寡。

總認為要等到自己夠富有,才會有足夠能力幫助他人,也把擁有高檔物質享受當作富足的條件,後來才發覺自己的想法是如此狹隘,其實為別人付出,是再簡單不過的事,人人可行,就像是心念的轉變,只要我們願意,如同書中 Mortenson 的父親所說的「如果你相信自己,就可以完成任何事」。在一邊看著 Mortenson 的努力過程中,有件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事,便是哈吉‧阿里的教導。我們慣以自己的觀點來做價值衡量的標準,一味追求所謂的效率與成效,反倒忽略了成事中最重要的環節,人與人之間的和諧,只看成果而錯過了享受過程中的種種體會。哈吉‧阿里體醒我們該去尊重對方及學習與其相處之道。是啊,我們總是妄想著有天飛黃騰達後,可以四處遊山玩水,享受大自然的洗禮,誅不知生活在周遭的人早已跟大自然共存許久,何須發達後方可享用。

知足惜福,是我們都懂得的道理與生活的體驗,而在行有餘力之時,更期勉自己也能跨出一步,不吝於分享自身擁有的,將愛與承諾帶給需要幫助的人,也更懂得去體會與尊重對方的人生智慧。